1369年,朱元璋打算封朱升为侯爵,并给予他双倍俸禄。朱升却谦逊地回答:“臣年事已高,愿告老还乡,云游四海,过闲云野鹤的生活。”离开南京后,朱升没有回到故乡休宁,而是携妻漫游四方,细细品味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,度过了安逸而充实的晚年时光。
朱升,安徽休宁人,明朝著名谋士,才智堪比刘伯温。元末之时,他参加科举,进入朝廷任小官。后来辞官回乡,致力于讲学育人,创办学堂,潜心研究堪舆风水、地理兵法,在休宁一带声名远扬,成为当地一代名士。
时势造英雄。若非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“红巾起义”,朱升或许会终其一生默默无闻。1352年,天下大乱,安徽休宁战火纷飞,朱升选择隐居山林,避开战乱,但心系天下大局,依旧关注着局势变化。
展开剩余80%1357年,朱元璋进攻徽州府,朱升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城下,劝说守军归顺朱元璋,共同开创伟业。朱升眼光独到,他明白朱元璋不同于其他起义领袖,无论是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方国珍,还是刘福通,朱元璋更具雄主气度。
朱升的表现引起了大将邓愈的注意,邓愈遂将其推荐给朱元璋。与刘伯温不同,朱升并不显书生气,屡次婉拒朱元璋的邀请,直到朱元璋愤怒至极,朱升才不得已出来辅佐君王。当朱元璋的使者再次到访时,朱升爽快答应出山效力。
1358年,年届61岁的朱升仍不放弃梦想。虽未通过科举成名,却立志辅佐帝王开创江山,载入史册。此时,刘伯温仍隐居青田老家,不肯出山,自视为元朝守护者。其实,刘伯温也曾组织团练,打击起义军。
相比刘伯温,朱升更为精明。朱元璋英明绝伦,怎会允许他人拒绝自己的邀约?乱世之中,谋士若不能为己方所用,往往被敌方重用,这一点尤为残酷。
群雄争霸的年代,谋士地位举足轻重。他们不仅制定法令礼仪,更能策划大局,助力王朝建立。朱升的谋略深邃,堪比诸葛亮。诸葛亮虽隐居山林务农,却洞察天下大势,提出“隆中对”,先谋划三分天下,后伺机两路进兵,复兴汉室。
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极为高明,分析各路诸侯长短,预见天下将分三国,最终实现统一。遗憾的是,关羽孤军冒进且轻视士大夫,导致荆州失守,使刘备与胜利失之交臂。
东汉末年的诸葛亮有“隆中对”,而元末的朱升则提出“九字箴言”,为朱元璋夺取天下、建立明朝制定战略:“高筑墙”、“广积粮”、“缓称王”,奠定了明朝的基石。朱升的贡献堪与刘伯温匹敌。
群雄纷争时期,各路诸侯互相攻伐,能最终胜出的无一不是智勇双全之人。朱升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极其精准,他提出的“九字箴言”成为朱元璋制胜的法宝。南方诸侯强敌环伺,陈友谅、张士诚、陈友定、方国珍、明玉珍等皆实力不俗,朱元璋领地狭小,夹在强敌之间。
当实力薄弱时,如何保全实力并逐渐壮大,是胜利关键。“高筑墙”即加强城防,抵御敌军进攻,同时对元朝交代为防盗贼,消除疑虑。“广积粮”则确保粮草充足,未战先备。
“缓称王”则成护身符。元末群雄纷争,刘福通建“韩宋”、张士诚建“大周”、徐寿辉建“天完”、陈友谅建“大汉”,均招致元军重点打击。
朱元璋迟迟未称王,表面是为“保境安民”,元军虽多次进攻失败,最终默许朱元璋存在,转而集中力量对付刘福通、徐寿辉、张士诚等强敌。朱元璋趁机扩展势力,消灭或收编各路兵马,逐步强大,稳定中原局势。
依照朱升的“九字箴言”,朱元璋成功避免与元军正面冲突,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陈友谅、张士诚、方国珍、陈友定等对手。刘福通、徐寿辉被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击溃,元朝国力迅速衰退,走向覆亡。
1368年,朱元璋基本平定南方,随后派徐达、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,一举覆灭元朝,同时收复宋朝三百多年未能夺回的“燕云十六州”。可以说,朱升的“九字箴言”是大明建立的重要基石,使朱元璋成为最终赢家。
“共患难,不能同富贵”,朱升深谙帝王之道。对于文仲、韩信、彭越、英布等人的悲剧结局,他心知肚明。“功成名就,急流勇退,马放南山,归隐山林”才是谋士的最佳选择,也是自保之道。
汉高祖刘邦评价张良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,汉朝的建立,张良立下汗马功劳。汉朝成功后,张良便请求辞官归隐山林,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士生活,善终而去。
朱升亦如此。他具备张良的智慧,也了解朱元璋的性格。明朝建立后,朱升立即请求辞官归隐,不求封赏。这一点远胜刘伯温;刘伯温曾继续为明朝效力,后来与淮西权贵发生矛盾,才想归隐,已为时晚矣。
朱升退隐时,并未返回故乡安徽休宁,而是与妻子携手游历四方,这更显智慧。作为大明元勋,朱元璋的红人,若回乡,自然会有官员、士绅、商贾前来结交,或招致纷扰。
回乡非但不利于安享晚年,反而可能成为“定时炸弹”。因此,朱升选择与妻子云游祖国,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,与世无争,方为明智之举。1370年,朱升辞世,安葬于江苏盐城。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
发布于:天津市a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