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款在中国农场用来盯野猪的巴掌大雷达,让俄军把低空无人机的拦截成功率从23%抬到70%以上,并在短时间内击落超过500架FPV无人机
低慢小目标让许多高级雷达在一百米以下的高度失手,为什么一台测距只有150米的Ka波段小雷达却能在这个高度层咬住它们,这个问题值得认真追问
当它被贴上民用标签,采购与军事使用的分界到底在哪里,这也需要说清楚
在俄乌战场,FPV无人机的套路很直接,贴地飞、慢速潜、突袭快
多数军用雷达对一百米以下的高度存在天然盲区,体积大、部署难,一旦被无人机盯上也是高价值目标
此前俄军对这类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%,有时连交战区都摸不到就被打中指挥所或车辆
技术缺口在战场上不讲情面,逼着人去找便宜、管用、能铺开的工具
俄军把目光转向中国民用市场
通过常规渠道,他们采购了浙江风双科技有限公司的FSTH-LD02和LD03型民用安防雷达,同时也大量布设测距约150米的Ka波段超小型周界报警雷达
2025年10月7日,乌克兰媒体Defence-Express公开俄军装备上述中国民用雷达的图文,美国网站Defence-Blog随后跟进报道
俄方的第22防空导弹团已列装并在一线使用
乌克兰方面把此事视作所谓“中国军援俄罗斯”的证据,中方明确回应这类产品属于民用贸易,不在出口限制目录内
这两类雷达不是一个路数
FSTH-LD02/03主要工作在X波段,探测距离从5到20千米,对雷达反射截面积0.01平方米的目标也能追踪,02型误差约5米,03型约10米,售价大致在22万到23万美元
它们适合远距覆盖和与火控系统配套,成本高、性能稳
那款Ka波段的小雷达思路完全不同,测距150米,视角约120度,采用微多普勒技术,频率高、识别精度强,能抓到极细微的运动特征
尽管高频更容易受水汽影响,尽管理论上探测距离短,但在超低空、慢速、小尺寸的目标上,它反而在识别层面占了便宜
该类产品的最初用途是民用周界报警,比如阻止野猪闯入农场
俄语科技网站Vsluh称其为“意外的反无人机武器”,并特别称赞俄军士兵的“聪明才智”
中国用户早就把这类雷达拓展到交通监测、社区安防和气象观测,甚至生物学研究也会拿它追踪鸟群或昆虫
这意味着它能分辨细小、轻微、低速的动目标,刚好踩在FPV无人机的特性上
真正的转折在部署方式
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一台的Ka波段超小型雷达,成本轻到可以不计较单机性能在广域大量铺设
实战给出的算法也很朴素,约700台就能覆盖100公里的阵线宽度,抵消150米短距的先天劣势,高度控制在150米以下即可
这套铺网思路的总价只相当于一台高性能的X波段民用雷达,密度却不可同日而语
俄军把这两类雷达混编使用,把小雷达的“超低空识别精度”接到火控和防空武器上,形成侦察、控制、打击的闭环
第22防空团给出的战果是拦截成功率抬到70%以上,很多无人机还没摸到交战区就被击落
数据背后的关键是把定位坐标及时推给武器平台,电磁侦察与光电观测形成互补,目标被识别后告警与射击同步展开
军事专家指出,民用雷达用于反无人机的成败不在单机参数,而在是否能规模化部署并与火力支援形成稳定的闭环
最新进展同样指向系统化
俄方技术团队以“懒猴”紧凑型雷达为基础开发新的雷达光学组合,把雷达与远距离光电观测系统绑定,自动识别低慢小目标类型并告警,正在靶场试验,计划上车,面对无人机集群的应对能力预计将提升
这种把识别、甄别、引导连接到平台的做法,降低了误判和延迟,让小雷达的“近场优势”变成体系优势
争议没有停下
乌克兰方面指责中国民用雷达被俄军用于军事即是“军援”,西方一些媒体跟着喊
中方的立场没有变化,相关产品为民事安防,属于民用贸易范畴
截至2025年11月1日,中国收紧无人机零部件出口后,乌克兰无人机产能因替代供应链不足出现明显下滑,俄军一侧的民用雷达则继续发挥效能,这个现实加深了外界对全球化供应链的反思
有人批评西方的双重标准,也有人提醒战场对技术来源不设偏好,唯一的标准是是否好用、能铺开、进得了体系
数据面的信息还需要摆稳
LD02/03的远距探测能力,在纵深预警和与防空系统配合上不可替代
而Ka波段超小型雷达的价格只有几十到几百的量级,决定了它更像近场密集感知的“蚁群”,不是一台强,而是布满阵地强
两类雷达的组合,把远距与近场接合在一起,弥补盲区、降低成本、提升反应速度
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X波段或C波段的民用雷达在超低空慢速目标上存在盲区,小雷达在这个高度层却能像“火眼金睛”
权威观点还提醒另一点,技术封锁很难困住大国,军民两端的双向转化会持续发生,务实合作与分类管控才是堵漏洞的现实路径
战争逼迫人去寻找成本与性能的平衡
民用产品的优势不在“打得远”,而在“布得密、认得准、联得快”
世界范围的可比案例也给出参照
以色列在面对低成本火箭弹与无人机的饱和攻击时,把民用激光技术堆成“铁束”系统
用几美元一束的高能激光去打掉几十倍成本的来袭目标,直接改写了防空作战的成本曲线
而微波炉的发明则是另一条路,源于军用雷达的致热微波效应被工程师注意到
技术从军用回到民用,改变了全球厨房
一个方向是把民用拉向战场,另一个方向是把军用带回生活,本质都在于识别价值、降低门槛、扩大应用
这件事的中心结论很清楚,战场上真正管用的往往不是最贵的装备,而是能被快速复制、接入体系、与火力配合的那一类
小雷达不是万能,它的高度与距离都有限,但它把无人机最常用的超低空战术点住了
大雷达也不是废,它在纵深与远距上仍是主干
把两者叠合,再加上光电与通信的骨架,才是这轮反无人机能力跃升的根本
民用装备能否改变战场走势,取决于是否把便宜与准确变成稳定的体系
在全球化供应链的今天,技术的来源与标签经常比不上应用的效率与规模
从野猪到无人机,雷达的用途在变化,战争的套路也在变化,真正不变的是对低成本、高密度、可协同的能力的渴求
a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